您的位置:首页 > 要闻 >
巴中走出革命老区社会治理现代化新路
www.pc.bazhongpeace.gov.cn 】 【 2022-05-12 09:58:15 】 【 来源:巴中政法之声

  5月10日,《法治日报》头版报道了巴中。


  截图录屏_选择区域_20220512095700.png


  报道全文如下:


  传承红色基因 厚植德治根基


  巴中走出革命老区社会治理现代化新路


  巴中市位于四川省东北部,地处大巴山系米仓山南麓。巴中是土地革命时期全国第二大苏区——川陕革命根据地中心区域和首脑机关所在地,当年12万巴中儿女参加红军,4.8万人为新中国的诞生献出了宝贵的生命,徐向前、李先念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和446位共和国开国将帅曾在这里浴血奋战,孕育了“智勇坚定、排难创新、团结奋斗、不胜不休”的川陕苏区精神。2021年,巴中被评为全国12个革命老区重点城市之一,这也是四川省唯一一个革命老区重点城市。


  近年来,巴中市充分挖掘本地红色文化和晏阳初乡村改造及建设理念,把德治作为柔性社会治理的重要手段,聚力载体创新、作用发挥,推动德治融入文化、融入实践、融入制度,激活基层治理内生动力,走出革命老区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新路子。


  “道德银行”有效助推基层治理


  4月29日,红军入川第一城——巴中市通江县壁州街道牌坊街社区居民背着背篓、拿着布袋、带着喜悦,早早来到社区会议室,等待“道德银行”积分兑换活动的开始。


  壁州街道牌坊街社区因明代“节孝牌坊”而得名,社区紧扣“德治”这一核心,秉承“办民生小事,积尺寸之功”理念,推行“道德银行”建设,激发良知善行,助推基层治理。


  “张永红320分,成为2022年第一季度的道德冠军,请前往‘道德超市’兑换物品。”随着积分的揭晓,人群中响起热烈的掌声。


  张永红最开始是辖区内无物业小区、独栋楼院业主推选出来的业委会成员,由于他公道正派、热心公益、擅长水电维修,老百姓都找他帮忙,慢慢地成为壁州街道牌坊街社区的义务政策宣传员、民情收集员,更是居民服务员、实事承办员,谁家停电、水管爆裂、公共区域环境脏乱差、孤寡老人需要照顾帮助等鸡毛蒜皮的事,居民都会给张永红打电话或者吆喝一声,他都第一时间赶到处理。


  为给居民树立学习的榜样,壁州街道牌坊街社区围绕遵纪守法、移风易俗、勤劳致富、清洁卫生、家庭文明、邻里和睦、遵守公德等大项积分标准,一行为一积分、一季度一公示、一季度一兑现。年终根据家庭年度总积分,开展“最美家庭”“最美居民”表彰。


  渐渐地,在张永红的带动下,更多热心公益、有一技之长的辖区居民主动加入“红城管家”队伍,积极营造“道德有价、德者有得”的社会治理氛围。


  据悉,“道德银行”基层治理模式已在巴中市全域推广,建成市级“道德银行”示范村(社区)96个,累计兑换实物及抵扣相关费用价值达600万元,1500多名道德模范当选为村民代表和市县(区)人大代表、政协委员,210名道德模范通过教育培训被录用为乡镇干部。


  家风家训助力家事纠纷审判


  “老陈,你的祖辈、父辈都是靠双手辛勤劳作养活一大家人,怎么到了你这里,非但不肩负起一家之主的责任,还整天游手好闲、不管不顾老婆娃儿,这可不是你们老陈家的家风啊。”


  审判庭上,法官李军在处理一起离婚案件时,没有按部就班地引用法条法规,而是与当事人谈起家风家训。听完法官的劝导,当事人老陈一语不发,低下头,若有所思。40分钟后,老陈当场认错、签订调解协议,案件圆满审理。


  这是近日发生在巴中市恩阳区花丛法庭家事审判庭的一幕。


  “老百姓是淳朴的,对法条法规的理解往往没有我们这么深刻,但他们始终相信最朴素的正义,那就是家风家训、村规民约。所以,我们在处理家事纠纷时,将家风家训、村规民约等内容与法律规定有机融合,案件处理效果明显提升。”恩阳区人民法院党组书记、院长侯斌告诉记者。


  据悉,恩阳区法院在家事审判领域不断探索尝试,重抓体系构建、机制创新、以案说法,从就案办案逐步总结出“1+2+3”家事审判模式,家事纠纷结案率100%,调解率94%,服判息诉率98.9%,实现小家安大家和。


  在家事审判中引入家风家训、村规民约仅仅是巴中市发挥德治教化作用,培育文明乡风的一个缩影。近年来,巴中市围绕美丽新村建设,村村建立村规民约、道德评议会、村民议事会、禁毒禁赌会、红白理事会“一约四会”,深入推进乡风文明建设十大行动,整治大操大办、高额彩礼、铺张浪费等陈规陋习,引领良好家风、村风、民风,引导群众守诚信、知荣辱、创和谐。


  晏阳初讲堂引导群众崇德向善


  晏阳初是20世纪巴中籍的世界知名平民教育家和乡村建设家。近年来,巴中市巴州区擦亮晏阳初文化名片,整合村(社区)文化服务中心、村史馆、农民夜校等资源,打造新时代传习所——晏阳初讲堂,让巴文化、红色文化、农耕文化进讲堂,开展治贫、治弱、治愚、治私等“四治”教育,使传统道德教育回归现实生活,引导群众崇德向善,实现和美善治,建成晏阳初道德讲堂430个,为乡村振兴焕发文明乡风新气象。


  巴州区梁永镇宏福村1社的王桂琼与多年“冤家”邓会兰都是晏阳初讲堂的受益者。


  王桂琼、邓会兰这对“冤家”,原本是“地挨着田,田接着地”的好乡邻。前些年,宏福村作为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搞土地整理,整理后10米长、30厘米宽的田埂成了两人争抢的“地盘”。“王家栽胡豆,邓家扯苗苗。”“邓家种菜籽,王家拔根根。”几年来,两家纠纷不断、谩骂不停,甚至断了来往。


  村支书唐俊知晓情况后,与村社干部一起多次到两家走访、调解,持续向他们灌输“民众的团结力、公共心”理念。在今年4月的晏阳初讲堂上,唐俊结合王桂琼、邓会兰两家矛盾纠纷实际,面向全体村民开展了一堂“乡邻共治‘私’ 共写和谐‘福’”的专题宣讲。


  “远亲不如近邻,让你三尺又如何。”听完宣讲,王桂琼与邓会兰握手言和,彼此约定“田埂用于过路,都不再种东西”,至此两家化干戈为玉帛。


  “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中,我们将继承红色基因,弘扬老区精神,厚植德治之基、激发德治之能、提升德治之效,努力走出一条革命老区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新路子。”巴中市委常委、政法委书记王祥兵说。


编辑:余雪连

平昌长安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违者必究

蜀ICP备18019757号-1 | 投稿须知 |

蜀ICP备18019757号-1 平昌长安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违者必究